English

生活是个大世界

2007-09-07 11:54:00 来源:博览群书 刘志琴  我有话说

一百年,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来说,只是五十分之一,可这一百年变化之剧烈,发展之迅猛,气象之纷繁,却是五千年空前未有。这一百年又是那么亲切,因为不论是你、我、他,都从这一百年走来,又沿着这百年的轨迹走进新世纪,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又同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人。

可这一百年毕竟又已远去,如果以

二十年为一代来计算,那已有五代人之遥,当今社会的急遽变化,代与代的间隔加速发展,亟需沟通、交流和理解。这一百年又步步维艰,从晚清王朝、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又从新民主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与社会风貌一变再变,每一种变化都伴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动,由此而掀起的社会狂澜,波及到家家户户,无人不受到震动和影响。在各种变动中最贴近平民百姓而又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

如今当父辈、祖辈们津津乐道他们孩提时代的所见所闻,也许对你、我、他都已陌生。即使是同一人,步入青年、中年和老年后,再回想童年情景,也会有隔世之感,更何况是百年之遥。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百年前的男子汉们个个拖着一条长辫子,老妪少女人人都有一双三寸金莲,最先觉醒的人们剪掉辫子、放了足,竟然为众夫所指,受到呵斥。中国最早一批赴美留学生,只为穿了西装,被责以数典忘祖,立即召回,中断了学业!种种为今人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又促使今人遐想联翩。在那个时代,人们有着什么样的行为举止?那流行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缠足、辫发,何以又摧枯拉朽一扫而光?人们是如何穿着打扮?影视节目中那些满台生风的峨冠博带、华衣丽裳,觥筹交错、品茶论道,以及婚丧喜庆,礼仪往来,民俗风情,种种奇景异观,是不是先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最令人眼花撩乱的,是变动不居的社会风尚,那为世人追逐的时尚又是怎样起落无常?谁又知晓,百年前的姑娘以束胸为窈窕,如今却以丰乳隆胸为美貌;百年前的新娘礼服以大红锦缎为吉庆,视白色为丧服,如今却以通体的白婚纱为时髦;被古人称为“色不正”的中间色,如今是国际流行色;百年前人们醉心的是以祖辈为主体的五世同堂,如今热衷的是以小皇帝为核心的小家庭;当今的人们无不认同“要得富,先修路”,百年前却难为人们接受,为了在上海修一条铁路,拆了建,建了拆,折腾二十年才得以顺利通车;清政府的外交官曾纪泽,乘小火轮回乡探亲,竟然被乡人认为坏了风水,闹了三天的风潮。

要说这是百多年前的陈年旧事,已很少为现代人所知晓,那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一色蓝制服,被讥为蓝蚁之国,十年浩劫中,为一件花旗袍也许会被押上审判台;爱美的女性制作假领子衬在脖间,留下若隐若现的色彩,成为这一时代着装的独特风景线。曾几何时,换了人间,且看当今的街头,袒腹露背的、长裙垂地的各色各异的衣着,发髻高高的、卷发弯弯的琳琅满目的发式,或端庄或俏丽,万紫千红。殊不知,穿牛仔裤、跳迪斯科在八十年代初尚被侧目而视,甚至斥为精神污染,遭受批判,到九十年代却流行到男女老少,迪斯科更是风靡全国。百年间斗换星移,风驰电掣,蓦然回首,竟是天壤之别!

这百年来的服装时尚、休闲娱乐、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几经变迁,甚至面目全非,踪迹难寻。当年兴盛一时的俱成既往,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正因为它曾有过的辉煌,对后人具有永远的魅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痛感岁月之流失,令他醉心的事物风光不再,发出一声感叹:“逝者如斯夫!”令人荡气回肠。由此可以理解,“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何以成为诗人咏叹不尽的题材。从古到今,缅怀旧时风物,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情怀,是因为人人都有追根溯源的本性,正如赤子来到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一样。不论是帝王将相,文化精英,农夫纺娘,商人负贩,都是我们的祖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拉长了我们与祖祖辈辈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流又无处不在地滋润我们的生活。所以这又不是简单地个人怀旧。追寻先人的生活踪影,重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对重视历史和亲情的中国人具有永远的魅力。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人都生活在其中,人人又都离不开生活的历史,只要有生活,就有对生活历史的记忆,这种记忆随时都有可能被唤起,因此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历史的情结。这种情结中外古今都一样,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震撼的。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社会情景的感慨,对那些已经消失的生活事态,掩卷太息的,叩问青史的,追踪源流的,探索未来的,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和追寻。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有些情景用文字是难以表述的。晚清仕女的时装擅长剌绣,精缝细绣无微不至,镶边多至十八层,俗称“十八镶”,这样重重叠叠,无所不在的装饰效果,虽有生花的妙笔也难以描绘清楚,若有一张图像来观照,那就很容易凭借这一形象,品味到其中的奥妙。那些凝重厚实、雕琢雅致的家具,气度恢宏,装饰瑰丽的厅堂,非有实景的欣赏,哪能领略其中的文化情调。所以历史图片是形象化的历史,它最便捷、最生动地切入生活,引你走进历史的场景,感受当时人的民情世态、生活氛围。正因为图片有这样的功效,图文并茂成为当前出版的热潮,令人怀旧的老照片畅销不衰。然而怎样使老照片与近代的历史变迁熔为一炉,使读者不仅观赏到老照片的景象,还能得到知识的补养,从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时代信息,中外社会风俗的冲突和融合,从而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如果把这百年来的事态风情浓缩于尺幅之地,以栩栩如生的形象,系统地表现我们父辈、祖辈而至现在的生活方式,一卷在手,纵横百年变迁,读来引人入胜,那又是多好的历史普及读物?

令人高兴的是《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以文字认识与历史照片相结合的形式达到这一效果。主持这一项目的严昌洪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社会风俗史研究,199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风俗嬗变与近代化关系为主线的专著,如今他又以史识图,以图证史,将书斋中的学识,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服饰潮流、饮食风尚、居住条件、交通设施、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文化娱乐、公益事业、民间信仰、移风易俗等四十多个方方面面,有形有色地描绘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全景图像,并揭示这一变迁的内在动因和深远意义。这就使得读者在感觉上的丰富性由于作者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解说,很容易在理性认识上得到升华。

生活“图说”使观赏性、知识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因为生活是个大世界?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严昌洪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58.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